公元219年,关羽在东吴的精心策划下,惨遭偷袭,最终败退至麦城,并被吴军生擒。面对孙权的囚禁,关羽一心寻死,决意决不投降。孙权见状,不得不急忙决定执行死刑。即将在刀下丧命的关羽内心平静无比,甚至在最后时刻,他突然意识到一个惊人的事实:自己敬爱的刘备,或许并非真正掌控蜀汉的那位“主公”。
就在关羽决定出征樊城之前,刘备带领张飞等人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,成功破坏了曹操对汉中的控制,迫使曹军撤退。这场胜利让关羽喜上眉梢,心中充满了豪情。他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扩大战果的大好机会,于是决定亲自出征樊城,只要夺下襄樊,蜀军就能直捣曹操的心脏,真正威胁到曹魏的霸权。
然而,按照诸葛亮当初的安排,关羽的任务仅仅是守住荆州,并没有其他任务需要他去执行。关羽为何在明知自己职责所在的情况下,依然选择了出兵樊城?他是否真的只是为了功名而出征?事实上,在决定进攻樊城之前,关羽深感迷茫与纠结。他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,但也清楚这样做的风险与后果。就在他犹豫不决时,费祎的到来使他做出了最后的决定。
展开剩余82%费祎,这位后来被诸葛亮极为重用的谋士,本应驻扎在成都,却因刘备有要事相商,才被派来送信。然而,费祎的任务并不仅仅是传递刘备的命令,他的背后还有另一个隐秘的使命。刘备刚刚获得汉中,号称“汉中王”,开始封赏自己的将领和谋士,关羽被封为“前将军”,这是理所当然的。然而,黄忠却被封为“后将军”,这让关羽感到极大的不满。历史上的黄忠并没有与关羽有过深厚的交情,关羽自然对他的升职感到质疑。
为了平息关羽的愤怒,诸葛亮建议刘备再三考虑。但刘备认为问题不大,决心让费祎亲自去疏导关羽的情绪。然而,费祎的任务不仅仅是劝慰关羽。事实上,他还受到了另一方的指示,那就是要故意激怒关羽,并挑唆他去攻打樊城。当费祎到达荆州时,关羽并没有如预期那般释怀,反而更加愤怒,甚至大声宣称:“大丈夫,终不与老兵同列!”
愤怒的关羽决定用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。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处境——他一直镇守荆州,虽然在战功上未必有突出表现,但他不甘心因此被轻视。于是,他决定通过立下赫赫战功,重新赢得刘备的尊重。正是在这一想法的驱动下,关羽毅然决定出征樊城,企图以一战封神,展示自己的实力。
然而,关羽在进攻樊城时,犯下了致命的战略失误。其实,他的出征并非完全出于贪功,而是有人在背后暗中推波助澜。这个人不仅成功地将关羽引出荆州,还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将关羽“孤立无援”,最终导致关羽的失败。
在进攻樊城时,关羽遇到了曹仁的顽强抵抗。数次攻城未果后,关羽决定向刘封求援。刘封是刘备的养子,从小便跟随刘备,深得关羽和张飞的宠爱。当关羽的使者到达上庸时,刘封热情接待,二话不说便准备出兵援助。然而,他身边的孟达却劝阻他不要贸然出兵,理由是上庸刚刚占领,若此时离开,局势必然混乱。刘封权衡后,决定暂时不派兵援助关羽。
但就在关羽败退之际,刘封再度接到求援请求。这一次,刘封依然心情急切,准备出兵救援。然而,孟达再次阻止了他。孟达冷笑着告知刘封,关羽曾经怀疑他可能会觊觎王位,甚至建议刘备早些除掉他。这一番话让刘封深受震动,对关羽产生了疑虑,最终选择拒绝援救。关羽的命运也因此被定格。
孟达为何要如此处心积虑地阻止刘封救援关羽?他和关羽并无私人恩怨,为何总是想着令关羽处于不利境地?而孟达所说的关羽欲除刘封的事,是否真实?如果是真的,他又是如何得知的?这其中的阴谋,令人深思。
从孟达的角度来看,他阻止刘封救援关羽,表面上是因为上庸的安全问题,但难道一座上庸就值得与关羽的生命相比吗?如果刘封真能救下关羽,刘备绝不会责怪他失守上庸,反而会感激他出手相救。显然,孟达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行事。背后,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推动着这一切。
这股力量的源头,正是刘备身边的诸葛亮。在刘备去世后,费祎作为诸葛亮的亲信,迅速得到提升,并被诸葛亮托付以重任。而孟达为了逃避刘备的惩罚,不得不投靠魏国。然而,诸葛亮对于这个“叛将”竟表现出极为亲切的态度,甚至保证他能在蜀汉过得好日子,这一切令人费解。
更为耐人寻味的是,诸葛亮似乎早就预料到孟达的叛变,并在刘封被迫逃回成都后,建议刘备赐死刘封。刘备虽有心保护刘封,但在诸葛亮的劝说下,最终做出了这个令人痛心的决定。事后,刘备悲伤不已,甚至因此病倒。
关羽在临终前,终于看清了这背后的真相。原来,他不过是中了诸葛亮的激将法,被迫出征樊城;而刘封也中了诸葛亮的离间计,最终没能及时援救关羽。关羽的死,不仅仅是一个武将的悲剧,它暴露了蜀汉内部的权力斗争,显示出刘备去世后,真正掌控局势的,已经不再是刘备,而是诸葛亮。关羽的牺牲,无疑是刘备势力的重大损失,几乎如同断掉了一只翅膀。
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解读,也许在每个人心中,答案各有不同。你,怎么看待这一切呢?
发布于:天津市卓信宝配资-股票正规配资-全国炒股配资门户-证券配资官网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