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外影视产业中,许多公司都在不断尝试通过IP开发来实现多元化的盈利模式,但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。以奥飞娱乐为例,虽然它掌握着《喜羊羊与灰太狼》、《巴啦啦小魔仙》和《铠甲勇士》等知名IP,并通过改编电影、开发游戏、推出玩具和母婴产品等衍生品进行尝试,甚至规划主题乐园,但在近十年的时间里,其营收始终未能实现持续增长,反而有一半的时间处于亏损状态。然而,尽管如此,奥飞娱乐并没有放弃IP开发的尝试。
光线传媒,作为近年来这个趋势中的一员,也正试图通过类似的策略来打破困局。
### 解药的出现
2025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(以下简称《哪吒2》)的上映为它的电影之路画上了一个句号。上映153天后,它的累计票房达到了159.1亿元。然而,这个故事并未因此终结——《哪吒2》将在8月下旬以英文配音版在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陆续上映,继续扩展其全球影响力。
国内市场同样也没有停止。光线传媒在电影上映之前就推出了大量的周边产品,包括与多个品牌的联名、潮玩、手办、卡牌、出版物等衍生品,目前这些产品已经在泡泡玛特等合作商店销售。此外,光线传媒还计划在未来几年推出线上和线下品牌店,三年内推出首款3A游戏,此外,它还在与多个城市洽谈建设主题乐园的计划,这些计划中自然少不了哪吒的身影。
展开剩余72%可以看到,光线传媒正在全力延续《哪吒》的热度。它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的收益,更是在为未来铺路。2025年4月,光线传媒在投资者会议中宣布,公司将由“高端内容提供商”转型为“IP创造者和运营商”。随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,光线传媒便相继成立了两家与IP相关的子公司。
2025年5月27日,光线传媒旗下的“十月光线科技”成立,涉足动漫游戏开发、玩具、动漫和游艺用品销售等业务;而光线影业(广州)有限公司则于6月25日成立,主营玩具、动漫及游艺用品销售等。显然,光线传媒的转型受到了《哪吒2》衍生品带来巨大收入的刺激。
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曾透露,《哪吒2》带来的衍生品市场可能会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的增量。他提到:“我们授权的某些产品类别,最多的一类产品已经带来了上百亿的销售额。这为衍生品开发商、生产商和销售商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红利,最终这些衍生品的销售额可能突破千亿。”
### 持续发展的挑战
电影票房的波动性、收入来源的单一性,以及影视行业本身的周期性问题,使得光线传媒和其他影视公司面临着极大的经营压力。光线传媒的财报显示,自2018年以来,公司业绩波动剧烈,营收时高时低,毛利率更是在短短三年间大幅下降。相较之下,同行公司如华谊兄弟同样面临着类似问题。
这种波动性部分是行业固有的特性——影视内容的制作周期长、市场反馈不可预测。而近年来,国内电影市场的低迷也是造成业绩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。从2016年开始,电影票房增速逐渐放缓,观影人次也出现了下降。尽管2023年在疫情封控解除后有所回升,但2024年票房和观影人数再次大幅下滑,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。
然而,光线传媒并不是第一次试图通过多元化来分散风险。早在2014年和2016年,光线便尝试进军手游和视频直播领域,但由于各种原因,这些尝试未能长久。
同样,光线传媒的衍生品业务也并非一帆风顺。2016年,光线传媒开设了天猫旗舰店来销售衍生品,但由于产品质量问题,店铺的销售业绩一直不佳,最终该店铺在2019年关闭。
如今,光线传媒再次将目光投向IP生意,试图通过开发衍生品来化解其业绩波动、收入单一等问题。然而,这背后存在的挑战并不小,尤其是影视作品的热度和衍生品市场需求的持续性。
### 幻觉与现实
IP生意对于影视行业并不陌生,早在十多年前,影视公司便开始探索如何将IP转化为持续的收入来源。从快消品联名到影游联动,再到文旅项目的打造,这些路径的确曾经带来过丰厚的回报。像《花千骨》和《幻城》这样的影视作品与手游的联动便曾创造了不小的成功,而迪士尼、环球影城等主题乐园也证明了IP在娱乐产业中的巨大潜力。
然而,这些成功的背后也充满了风险和挑战。不少影视作品的同名手游,如《楚乔传》和《芈月传》,因游戏质量和运营不佳,未能在市场上取得预期成绩。同样,IP产品的热度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消散,很多品牌联名和衍生品推出后,未能持续吸引消费者的兴趣。
即便如此,IP生意依旧是影视公司寻求多元化收入的一个重要方向。光线传媒的案例恰恰印证了这一点。尽管其对于IP开发的投入和预期巨大的收益显得颇具吸引力,但如何平衡衍生品的开发与影视作品热度的持续性、市场需求的精准预测,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对于光线传媒来说,IP生意或许看似是解决业绩波动和单一收入来源问题的“解药”,但从实际操作来看,这份“解药”是否能够真正带来长期的回报,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发布于:山东省卓信宝配资-股票正规配资-全国炒股配资门户-证券配资官网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