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东极岛》刚上映不到24小时,评论区就迅速被熟悉的“组合拳”淹没:恶心的争议一再上演,连祖上三代都要被深挖。在众多电影中,这部电影或许是近年来最为“触动神经”的存在。
和之前的《南京照相馆》一样,《东极岛》一开场便遭遇了猛烈的质疑。记得当初《南京照相馆》上映时,1.2万条差评铺天盖地,影迷们都被狠狠“泼冷水”;还有《731》,更是因为180万封举报信,档期一再被拖延。这种令人窒息的“爱国情怀被泼冷水”的情感,估计影迷一辈子也难以忘记。
而《东极岛》讲述的,是那个被深藏多年的历史:战争年代,日本的“里斯本丸”号被美军击沉,然而,中国渔民跨海救助英国战俘的事迹。这段历史题材冷得几乎让人忘记,知情者少之又少。作为影迷公认的“抗日三大作品之一”,其电影价值固然无可置疑,但风险也不小。毕竟,这种冷门题材拍出来,很容易就掉进票房深坑。
展开剩余78%导演管虎的一句话道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——“不粉饰、不煽情,拍的是血性与善良并存的渔民,而不是冷冰冰的战争符号”。不过,现实却并不温和。上片前,《东极岛》市场并不看好,甚至有人直接定论为“烂片”,并宣称票房全靠朱一龙的粉丝撑。面对这些质疑,管虎和他的团队完全没有被打倒,而是凭借出色的制作向观众展示了他们的决心。
从《东极岛》筹备的6年可以看出,这部影片的制作十分考究。水下拍摄设备自制,海洋系统的研发,70天的深海实拍,甚至连二战时期的英国军用巧克力,都要花三个月时间去复刻。美术团队查阅了超过8000页的史料,力求将百船出海、虹吸海难等海上奇观真实还原。电影的视觉效果也是层层递进,IMAX拍摄,每一帧都充满了历史的血腥与悲壮。
影片的情感也同样触动人心。开篇的炮火,沉重压迫;而到“最后一顿晚餐”的货舱,英国士兵与中国女孩的恋情,以及眼镜片里夹着的家人照片,这些温情的瞬间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。影片中有一段台词,也深刻揭示了主题:“任何的命,都是命。只要他们不是敌人,那就是我们的朋友,就不能见死不救。”
然而,随之而来的一幕,完全突破了观众的心理预期。上映的第一天,《东极岛》票房爆发,口碑刷屏,英国观众看完后纷纷泪流满面。一位英国老兵的孙子动情地表示:“我的祖父就是被东极渔民救起的。”历史的枪声与今天的掌声,隔了80多年,却同样让人动容。
但是,好景不长。第二天,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恶意举报。有些人甚至翻出管虎拍《八佰》时的差评,指责他“占爱国主义的便宜”以及“用民族苦难炒作赚钱”。更有一部分人开始上升到“历史虚无主义”的指控,留言如潮,批评影片对历史的曲解。令人费解的是,这些恶评的内容几乎完全相同,像是模板化的组织行为,仿佛有“幕后推手”在操控舆论。
特别是片尾的“递烟”镜头,更是引发了极大的争议。英国士兵递给中国渔民一根烟,两人笑着抽着。这一场景立即被批评为“崇洋媚外”,甚至有评论称“400多条命的回报就值一根烟?”但这一切,显然是对历史背景的误读。1942年战时,中国渔民贫困,沿海物资匮乏,身着破旧衣衫是极为正常的;而英军则享有战时特殊待遇,穿得光鲜亮丽,这一点也是符合史实的。递烟,是一种当时普遍的礼节,正是英国人对渔民救助的表达。
尽管如此,网络上的争议依然不减。无论是出于对历史的维护,还是单纯的挑刺,这种“未映先黑”的做法似乎成了固定的模式。然而,历史的真相,无法被虚伪的标签和恶意的攻击所掩盖。《东极岛》用这段被遗忘的历史,给了观众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。恶意举报和攻击的声音,不能抹去这段历史的光辉。
《东极岛》不是为了让人踏上“谁能踩得更高”的高地,而是为了传递这片海曾经吞噬生命,也曾救过人。这段历史不应被淹没,电影让我们能够隔着荧幕,握住1942年渔民的手。
发布于:福建省卓信宝配资-股票正规配资-全国炒股配资门户-证券配资官网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